从严格意义上说,爱情片不能称为一个类型,所谓的类型是,一提起,大概就能想象出会看到一部怎样的影片。爱情与喜剧有些接近,更准确地说是同一种类型元素,必须附着或嫁接到其他类型上,要精确地表述一部爱情片,需到达到亚类型级别比如浪漫爱情喜剧,才能精准地唤起观众的类型期待。
美国比较经典的爱情片亚类型有——罗曼史(也就是浪漫爱情喜剧)、性喜剧、神经喜剧,都是喜剧类,爱情悲剧更多的是来自欧陆文学改编的古典悲剧和近年从日韩舶来的纯爱苦情戏,我记忆中最为纯正的美国爱情苦情戏还是《爱情故事》,道格拉斯·瑟克那些著名的情节剧当然也是讲爱情悲剧的,但是大家谈论它们的时候会谈到社会、谈到美学、谈到作者,却鲜少谈到爱情。在艺术电影方面,还有一种知识分子自嘲式的黑色幽默爱情喜剧,以伍迪·艾伦的《安妮·霍尔》为代表。
性喜剧,中国观众应该比较熟悉法拉利兄弟的《我为玛丽狂》和贾德·阿帕图的《40岁老处男》《一夜大肚》等,后者看似癫狂无状,其实剧作颇为走心,揭示出的男性爱情心理也非常深入。田羽生的《前任攻略》比较接近性喜剧,起码影片一开始看着像。性喜剧在我国能拓展的尺度是非常有限的,不说审查的问题,在大众普遍意识层面就很难逾越。性喜剧剧作的一大基础就是把性和爱两者分离开来谈,这与我们的大众道德相悖。美国有约会文化、法国有情人文化,性喜剧的底层逻辑是建立在一个大众认可的两性文化的基础上的,中国没有这种文化土壤,所以中国的性喜剧只能做成一个幌子、包装,内在其实还是浪漫喜剧,真要按性喜剧那样做,很容易引起观众的反感。
神经喜剧是美国电影史上成就最高的一种爱情片亚类型,出了很多奥斯卡最佳影片,如《一夜风流》《费城故事》《育婴奇谭》《当哈利遇见萨莉》等。神经喜剧的成功有赖于三大因素:第一,高密度对白——有声片初期的声音奇观;第二,高含金量剧本——由百老汇剧作家、名作家执笔;第三,高对抗的男女明星——好莱坞黄金时代强大的明星制的产物。这三者都不可再得,神经喜剧的盛况也不复再现。
神经喜剧最精彩的其实是其中的女明星,她们做到了与片中男性角色绝对的针锋相对,这种高强度的阶层对抗、意识对抗、性别对抗,美国黄金时代之后就再也没有出现过,包括《当哈利遇见萨莉》,其实也是糅合了神经喜剧和浪漫喜剧,因为女主角梅格·瑞恩不可能像凯瑟琳·赫本那么强势。也就是《安妮·霍尔》中的黛安·基顿能做到真正跟男主角对庭抗礼。神经喜剧作为一种类型在中国难度可能更大,但可以把神经喜剧的一些技巧,比如男女主角的针锋相对,冤家宜解不宜结等运用到爱情片中。
再说爱情悲剧,我们国人曾经是爱看爱情悲剧的,现在青年人群对爱情悲剧的接受度好像降低了,当然爱情悲剧作为一种类型肯定不会消失,但我觉得它找到了更合适的舞台——电视剧集,很多成功的女频仙侠剧,其内核其实就是爱情悲剧。
悲剧需要时间去渲染、迂回、沉浸,而电影的篇幅非常有限,要情绪完整,就会牺牲故事的容量和浓度,而照顾了故事的节奏,情绪又不能得到完全抒发。除非是古典悲剧的新编,比如梁祝、白蛇,古典文本大家可以容忍这种简单,现代原创剧本的话,过于简单的故事,恐怕难以满足现代观众的观影诉求。
说了这个那个难做的,中国的爱情片到底能做什么?所有的类型片,初始都是在一个国家的文化土壤里自己生长出来的。因为美国有西进运动,所以有了西部片。有禁酒令,所以有了黑帮片。中国的类型片类型化现在更多的还是对标美国,而缺乏原生类型的发掘与建构。
我国的婚恋实际跟美国有诸多不同,我们的创作者应该基于这些真实的国情创造出我们独有的爱情片类型。我只说一个,美国影片里的婚恋与男女主角的原生家庭关系不大,黄金时代的神经喜剧里也会出现富家千金的暴发户老爹,但多是一闪而过,在电影里并不起决定性作用。但中国婚恋观里,父母之命非常重要,即使是当今的现代中国,依然如此。上世纪80年代的很多国产爱情喜剧里,父母的意愿都会直接影响男女主角的爱情进程。
上世纪80年代爱情喜剧片里最经典的形象不是男女主角,而是丈母娘,很多爱情喜剧片如《烦恼的喜事》《爱情啊,你姓什么?》的主题不是男主怎么追到女主,而是男主怎么搞定丈母娘答应这门婚事,由此诞生了很多饶有趣味的情节。近年来好莱坞也从善如流,随着移民越来越多元化,好莱坞爱情片里常见的一夫一妻核心家庭也被更大的家庭所取代,比如《我盛大的希腊婚礼》《拜见岳父大人》《摘金奇缘》,讲的都是一个男人怎么融入爱人的大家庭。
这一模式还解决了爱情片的一大难题:男性观众觉得不具吸引力的问题,如果用一些动作类型的任务模式打开爱情片,那么对于一些男性观众而言,这就不是一部单纯的爱情片,而是一场攻克BOSS、解锁奖励的攻关战。爱情片的一大消费群就是男性邀约心仪的女性观影,一部好的爱情片不仅要满足女性观众的观影需求,也不应该让陪看的男性观众毫无趣味、兴致寥寥。
还有一个类型:职业爱情喜剧,美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其实有一批很好的职业爱情喜剧如《打工女郎》《甜心先生》,把爱情和职场非常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上世纪80年代,我们也有过这种爱情职业喜剧就是改革爱情喜剧,我特别喜欢一部叫《快乐的单身汉》(1983年),宋崇执导,刘信义、龚雪、马晓伟主演的,男帅女美,一边谈着恋爱,一边热火朝天地奔四化,带劲得很!这种爱情事业两手抓而且抓得都挺好的设定,应该很符合当下中国年轻人爱情事业并重的追求。
爱情职业喜剧也能很好地解决爱情桥段难以翻新、故事浓度不够的问题,而且一旦增加了爱情片中职业性、专业性的含量,对于男性观众来说,无疑又增加了观影的趣味。今年成绩不错的爱情喜剧《骗骗喜欢你》说是一部爱情犯罪片,不如说它是一部职业爱情喜剧,它并没有把犯罪传奇化、边缘化,而是把它做得非常职业化、专业化,所以这部影片的故事浓度与节奏优于很多爱情影片。爱情不是女人的专属,而是男人、女人共同的人生课题,一部好的爱情片也不应该让男性观众止步,就好像一部好的动画片也不应该让家长如坐针毡。希望我们的爱情片能为我们展现更多爱情中那些美好的瞬间,给予我们更多步入爱河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