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作为最具活力、最富创造力的社会群体,其理想信念、价值取向与政治素养关乎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与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息息相关。当前,多元文化思潮交锋激荡,社会价值观日趋多样,大学生易遭受各种错误思想的冲击与误导。高校思政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薪火相传的根本举措之一,重要性已愈发凸显。在此背景下,红色微电影凭借其生动性、互动性、传播性,成为了连接红色文化与大学生的重要纽带,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注入了新活力。
红色微电影以红色文化为核心内容,以微电影为表现形式,通常以革命历史、英雄事迹、红色精神、时代新风为主题,时长在3至15分钟,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内容的红色基因性,根植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实践,承载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精神内核;二是形式的微缩创新性,通过紧凑的叙事、生动的影像、年轻化的表达,适应新媒体时代的碎片化传播方式;三是传播的互动参与性,依托短视频平台、校园媒体等渠道,便于师生创作、分享与讨论,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单向传播模式。
红色微电影以光影艺术为桥,将厚重的红色历史与生动的青春表达结合,既契合当代大学生的认知习惯和审美需求,又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具象化、沉浸式的发展路径。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而言,红色微电影的运用价值体现在四个层面:一,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破解“形式化”困境。红色微电影以“微时长、微制作、微传播”为特征,通过镜头语言、叙事节奏、情感表达等元素,将宏大的红色历史转化为具象化的故事。例如,学生通过改编摄制《觉醒年代》的片段、诵读革命先烈家书等活动,可将抽象的“理想信念”转化为可感知的“人物命运”。这种视觉化、故事化的呈现方式,契合大学生的碎片化阅读习惯和视觉消费偏好,能有效吸引学生关注红色文化,打破“被动接受”的心理壁垒。二,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实现“参与式”育人。红色微电影制作流程包括选题、编剧以及拍摄剪辑等。在创作中,学生需要深入研究红色历史、挖掘其精神内涵,还要结合动画、纪实等手法创新红色文化的表达形式。该流程能促使学生主动探索红色文化、内化价值理念,将思政教育从外部施压转化为内在认同。三,拓展红色文化传播维度,构建“立体化”育人场域。红色微电影的传播打破了时空限制,可通过校园电视台、短视频平台、社交软件等渠道扩散,形成“校园内+校园外”“线上+线下”的传播矩阵。一方面,学生创作的作品在班级、社团、校园活动中展播,可以形成同伴教育效应;另一方面,优秀作品通过抖音、B站等平台传播,可以吸引社会关注。这种传播不仅能扩大红色文化的影响力,更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其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身份的完美融合。四,衔接“大思政课”要求,回应时代育人需求。“大思政课”强调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红色微电影制作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学生在创作中需将红色历史与当代生活联系起来,例如将“井冈山精神”与乡村振兴结合、将“两弹一星”精神与科技自立自强结合,将红色文化从历史符号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精神动力。这种衔接能使思政教育更具时代感,引导学生在理解历史的过程中把握时代使命。
红色微电影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展现出了独特的价值与潜力,为将这份潜力转化为教育成效,需围绕红色微电影制作与思政教育工作的需求,探索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
其一,构建多元协同的红色微电影制作支撑体系。思政教师、影视专业教师以及学生社团等,可发挥各自的优势为学生进行红色微电影制作提供多元支撑。思政教师可结合党史学习教育,通过专题讲座、案例研讨等形式,引导学生梳理红色史料脉络,精准提炼革命精神内核,例如在创作革命先烈题材的作品时,指导学生挖掘人物鲜为人知的奋斗细节,避免将历史人物符号化。影视专业的教师可通过开设微电影制作帮扶窗口,针对分镜头设计、光影运用等技术难点进行实操指导,定期组织剧本会诊会,帮助学生优化叙事节奏,如还原历史场景时,指导学生运用蒙太奇手法增强时空对话感。红色文化社团和微电影艺术社团等学生社团,可牵头成立跨专业创作小组,通过团队合作,带动社团成员掌握微电影制作技巧,并以社团活动为载体共同制作红色微电影。
其二,引导学生挖掘本地红色文化资源,增强红色教育的贴近度。高校要打破宏大叙事的单一模式,引导学生在熟悉的地域坐标中整理红色记忆,让红色微电影制作更贴合学生的成长环境。高校可联合地方党史办、档案馆建立实践基地,组织学生走访老党员故居、战役遗址等场所,用镜头记录街巷里的红色标语、老物件背后的革命故事。同时搭建红色剧本共创平台,邀请本地文史专家担任指导,鼓励学生将家乡的红色传奇改编成微电影脚本。比如把山区交通站秘密传递信息、城镇商会进行地下募捐等地域特有的革命场景,转化为充满生活气息的影视片段,让同龄人在观看时能从熟悉的方言、街巷风貌中获得情感共鸣。此外还可将红色微电影创作纳入实践学分体系,联合社区开展展映活动,让学生在收集素材、拍摄剪辑、公开展示的过程中,既加深对本土红色历史的认知,又在与家乡长辈的交流中,把抽象的革命精神转化为可感可知的成长养分。这种扎根地域的红色教育实践,既能使红色文化焕发生机,也能使学生在解码家乡红色基因的过程中,筑牢知乡爱党、知史爱国的思想根基。
其三,将红色微电影制作融入高校课程体系,实现常态化教育渗透。高校可以在思政课中设置红色微电影创作模块,纳入平时成绩考核体系,鼓励学生围绕党史故事、英雄事迹等主题完成短片拍摄,使理论学习与实践创作相互促进,让红色基因在创作过程中自然浸润学生的心灵。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师还可鼓励学生围绕自己的专业与学科特征挖掘红色文化元素,并将其转化为红色微电影的内容。机械专业可聚焦“大国重器”的研发历程,拍摄智能制造攻关过程中党员先锋的故事;中文专业可改编《红岩》《青春之歌》等红色经典文学,用影像重现革命精神;新闻专业可进行“重走长征路”纪实拍摄,在实践中深化对红色历史的认知。还可以开设红色微电影创作与赏析等选修课程,既涵盖红色文化的历史脉络、精神内涵等内容,又教授镜头语言、剪辑技巧等影视制作技巧,让学生在系统学习中提升对红色内容的表达能力。
红色微电影制作将红色文化基因与影视传媒实践结合,不仅丰富了思政教育载体,更通过创作即学习、传播即教育的模式,让红色文化从文本走向生活,让思政教育从课堂灌输转为知行参与。高校应把握红色微电影的创作规律与教育逻辑,通过构建支撑体系、挖掘本土资源、融入课程体系等策略,推动红色微电影制作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引导青年学生在创作中感悟红色精神、在传播中践行初心使命。
(作者系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